<<返回列表

2019年度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课题申报指南

发表时间:2018.09.13         浏览量:5591

 为了促进我国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2019年度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特设立开放基金资助相关课题研究,申请者须根据实验室拟资助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一、实验室拟资助的研究课题

课题1:汽车异响客观化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

1. 汽车异响噪声分类方法;

2. 汽车异响客观与主观评价关联关系;

3. 研究实车环境与单体环境评价差异性;

4. 搭建异响基础数据库。

研究目标:

1. 建立客观测试异响声音心理声学、时变特性与主观评价关联关系,得到贴合主观感受的客观评价经验公式;

2. 建立10种以上汽车典型异响声源描述模型;

3. 开发异响客观评价公式软件,并提供源代码;

4. 建立实车环境与单体环境评价差异性客观量化方法;

5. 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不少于4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20万元

 

课题2:混合动力总成NVH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 建立电机NVH仿真分析模型,基于电机NVH仿真分析模型,研究径向电磁力波、转矩波动的产生机理,以及转子偏心、逆变器开关频率、控制信号波动等因素对电机NVH性能的影响,并在整车上进行试验验证;

2. 建立混合动力总成NVH分析模型,研究稳态工况条件下动力总成的NVH性能影响因素并提出设计建议指标,并在整车上进行试验验证;

3. 建立混合动力总成瞬态动力学分析模型,考虑整车惯量、转矩波动、输入转速、电机+变速器结构设计参数等对启停、驱动模式切换、换挡等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研究影响混动系统瞬态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优化。

研究目标:

1. 建立电机NVH分析模型及仿真分析规范;

2. 明确电机NVH性能关键因素,建立电机NVH控制能力;

3. 建立混合动力总成NVH分析模型及仿真分析规范;

4. 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3~4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15万元

 

课题3:振动能量在车身典型结构件中的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

1. 波在梁等结构中的传播机理推导,研究其对中低频振动能量传播规律的影响;

2. 截面变化(如加质量块等)对中低频振动能量的传播规律的影响研究;

3. 中低频振动能量在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规律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4. 低频振动能量在汽车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规律研究(如车身纵梁、悬置支架等)。

研究目标:

1. 建立低频振动能量在典型梁结构中传递的理论模型;

2. 研究截面变化等对中低频振动能量的传播规律;

3. 提出振动能量在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规律的数值模拟方法;

4. 研究纵梁等典型车身结构中的中低频振动能量传播规律;

5. 发表SCI或EI论文不少于3篇(SCI至少一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15万元

 

课题4:充气式安全带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 气体发生器安装位置及充气方式研究;

2. 充气式安全带气袋材料类型研究;

3. 充气式安全带零部件试验方案研究;

4. 充气式安全带仿真建模及对标分析。

研究目标:

1. 根据某车型,提出气体发生器安装位置及充气方式问题的解决方案;

2. 建立充气式安全带试验方案规范;

3. 建立充气式安全带仿真建模规范;

4. 建立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的单品对标仿真模型;

5. 发表EI/SCI 3篇以上。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15万元

 

课题5:车内3D数据快捷精准采集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 车内狭小空间三维数据采集及重建的方法学研究;

2. 提高三维重建速度的方法学研究;

3. 提高三维重建精度的方法学研究;

4. 降低三维重建硬件设备成本的方法学研究。

研究目标:

1. 建立成本可控、操作简便的狭小空间环境三维数据采集的设备集成和方法验证;

2. 完成车内三维高精度信息采集的时间应在10-15 min内完成;

3. XYZ方向的误差应控制在5mm或1%以内;

4. 发表EI/SCI 3篇以上。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15万元

 

课题6:基于典型小偏事故案例的对标方法学研究

研究内容:

1. 年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对人体损伤程度影响的参数化研究;

2. 假人伤害与事故驾乘员损伤一致性研究;

3. 基于小偏置工况典型事故案例的对标方法学研究。

研究目标:

1.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年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对人体损伤程度影响的修正关系,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验证;

2. 通过典型案例建立事故中驾乘人员伤害情况与碰撞试验中假人损伤指标的输出的对应方法,并对其一致性开展研究;

3. 通过小偏置典型事故案例,探索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支撑安全指数的方法;

4. 发表EI/SCI 3篇以上。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15万元

 

课题7:复合材料表征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

1. 开展1种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测试,并采用5种材料模型对其进行表征(材料模型需包含DYNA Mat54、DYNA Mat262、DYNA自定义材料、基于DYNA平台根据碳纤维原丝及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得到的碳纤维均质化材料、基于DYNA平台的精细化模型)

2. 开展1种非连续纤维材料测试,并采用DIGMAT+DYNA耦合方式对其进行表征;

3. 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前罩的行人保护优化设计研究,含结构拓扑优化、铺层优化

研究目标:

1. 建立用于表征连续碳纤维材料的5种材料模型,交付碳纤维材料测试方案(含测试类型、测试标准及其他边界条件)、碳纤维材料测试数据、材料对标报告(含对标模型建模方法、材料模型参数识别方法、自定义材料建模方法等);

2. 建立非连续纤维模拟方法,交付模拟对标报告(含模型建模方法);

3. 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交付分析报告(含边界条件)、达到性能要求的碳纤维前罩板模型;

4. 发表SCI或EI论文不少于2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10万元

 

课题8:高压线束力学性能表征研究

研究内容:

1. 开展电动车高压线束调研,确定其种类、构造、材料组成、试验与模拟方法及后期发展方向(包含但不限于结构、材料、模拟方式等);

2. 选择2种高压线束,制定测试方案(需包含组分材料测试与高压线束零件测试,零件测试能准确识别高压线束失效短路),开展高压线束力学性能测试;

3. 选择3种高压线束模拟方法(其中1种为均质模型,第2种为精细模型,第3种自选),开展高压线束模型对标。

研究目标:

1. 完成高压线束调研报告;

2. 建立高压线束失效测试方法,交付测试方案及测试数据;

3. 建立高压线束模拟方法,交付高压线束模型及对标报告(报告中需包含材料、网格、边界条件等建模方法、失效阈值判定方法及对应的评价指标);

4. 发表SCI或EI论文不少于2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10万元

 

课题9:基于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的离位驾驶员坐姿及约束系统保护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AEB(自动紧急制动)的标准测试工况进行场景再现和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研究车辆制动强度对驾驶员离位坐姿变化以及在此情况下发生碰撞约束系统对乘员保护的影响,同时研究主动安全带对驾驶员离位坐姿改善的有效性。

具体包括:

1. 基于AEB工况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方法研究;

2. 不同制动强度下,人体模型和假人模型的离位驾驶员坐姿变化研究;

3. 同一约束系统对人体模型和假人模型的离位驾驶员的保护研究;

4. 主动安全带对人体模型和假人模型的离位驾驶员坐姿改善的有效性研究。

研究目标:

1. 建立基于AEB工况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方法;

2. 完成一份不同制动强度下,THUMS人体模型、MADYMO的主动人体模型(Active Human Model,AHM)和Hybrid III假人模型的离位驾驶员坐姿变化研究报告以及在主动安全带作用下,对三种驾驶员模型坐姿改善的有效性报告;

3. 完成同一约束系统,在有无主动安全带情况下对三种驾驶员模型保护效果的评价报告,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4. 发表SCI或EI论文不少于2篇。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20万元

 

课题10:面向行人保护的前端结构参数化分析及设计

研究内容:

1. 前端结构关键部件的参数化分析方法研究;

2. 面向头部碰撞的前罩板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3. 面向柔性小腿碰撞的上下支撑结构及防撞横梁设计方法研究;

4. 面向大腿撞击WAD775的前保部件设计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

C-NCAP为导向,通过该项目的研究:

1. 实现前端结构关键部件的参数化分析;

2. 搭建集成结构布置、尺寸优化及材料选择的前端结构正向设计流程;

3. 发表SCI或EI论文不少于2篇。

研究周期:15个月

资助经费:20万元

 

课题11:面向智能汽车测试评价的中国宏观交通事故场景分布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

1. 用于智能汽车测试的中国典型事故场景分类;

2. 中国典型事故场景在不同道路、环境、车辆行驶条件下的分布特性;

3. 中国典型事故场景下,车辆运行速度、加速度、相对位置和相对角度等参数的分布特性;

4. 中国典型道路、环境、车辆行驶条件下的事故概率预测模型。

研究目标:

1. 通过系统研究交通事故场景分类方法,建立用于智能汽车测试的中国典型事故场景分类;

2. 通过中国12个以上典型城市宏观交通事故数据的研究,获得不同道路、环境、天气、车辆类型、路面通行条件等因素下各种事故类型的发生比例,及各种因素的交互效应;

3. 获取各类别事故场景下,车辆运行速度、加速度、相对位置、相对角度等参数的分布特性,建立分布函数;

4. 分析中国典型道路、环境、车辆行驶条件下各类型事故发生的概率,建立概率函数;

5. 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3~4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20万元

 

课题12:基于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驾驶数据提取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

1. 自然驾驶场景图片训练集;

2. 车道线检测;

3. 交通流目标物识别;

4. 中国典型道路交通标志识别;

5. 自然驾驶数据标定软件;

6. 中国典型驾驶行为数据集。

研究目标:

1. 建立包含车道线、目标物、交通标志信息的自然驾驶图片数据训练集;

2. 比较已有车道识别及边缘识别的算法,开发高识别率、高精度的车道线识别算法,提取车道距离车道线的实际距离;

3. 比较现有交通流中目标物识别算法,开发可识别目标物类型、目标物相对距离、目标物相对速度的高精度识别算法;

4. 采用RNN进行目标识别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开发针对中国典型交通标志的识别算法;

5. 整合车道线、目标物、交通标志识别算法,开发系统的自然驾驶数据标定软件;

6. 利用分类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自然驾驶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典型驾驶行为,建立中国典型驾驶行为数据集;

7. 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3~4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30万元

 

课题1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用极端事故场景用例搭建

研究内容:

1. 再现150例以上交通事故,获取车辆运行信息;

2. 分析事故驾驶员损伤严重程度指标分布;

3. 搭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极端事故场景用例。

研究目标:

1. 再现150例以上近5年内中国道路实际发生的典型交通事故,获取事故前、中、后全过程车辆详细运动信息;

2. 选取表征驾驶人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通过仿真获取事故驾驶员损伤严重程度,分析其分布规律;

3. 采用PreScan或CarMaker等主流车辆仿真软件,搭建部分事故场景,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用极端事故场景用例;

4. 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1~2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资助经费:20万元

 

课题14:汽车EMC设计与测试对标数据关联挖掘

研究内容:

在现有测试数据基础上,生成具备数据分析和后处理功能的测试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研究汽车EMC测试数据与整车设计问题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测试异常数据的特点和来源,挖掘整车设计环节与测试异常数据的应对关系,形成基于问题库的整车EMC正向设计模型与反向诊断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整车级EMC设计诊断基础软件平台。

研究目标:

1. 基于现有测试标准、测试参数和关注指标,利用现有数据建立EMC测试数据库,可实现与现有测试软件直接对接的数据入库、报告自动生成、电子版原始记录自动生成,同时可完成常规的搜索及数据处理和分析;

2. 基于现有测试数据中的发射超标和抗扰问题现象,参考测试工况和整车功能、性能要求,建立EMC异常数据对标模型,挖掘测试数据中发现的问题与整车设计参数的关联关系,建立关联模型,由此形成整车测试问题的反向诊断模型;

3. 基于测试问题与整车设计参数的关联模型,参考反向诊断模型,建立整车EMC正向设计模型;

4. 设计开发整车级EMC设计诊断基础软件平台,可实现常规整车设计的设计审核与常规EMC测试问题的诊断;

5. 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其中以重点实验室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不少于3篇。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25万元

 

课题15:智能汽车ADAS功能电磁抗扰性能评价平台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智能汽车ADAS系统实际工况在半波暗室辐射抗扰测试环境与转鼓束缚系统下,低速自适应巡航(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偏离预警(LDW)等功能的激活实现方法,开发专用辅助测试设备。

研究智能汽车ADAS功能关键信号同步监测评价平台,实现整车抗扰度测试过程中,关键信号的实时判定及同步显示、记录、回放;研究汽车及关键环境感知传感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主客观综合测试评价与性能分析技术,建立测试评估软件平台。

研究目标:

1. 基于实验室现有的智能汽车ADAS 功能EMC测试硬件系统(含道路模拟和近距运动目标模拟),开发稳定可控的ADAS功能模拟控制平台;

2. 建立ADAS功能关键信号(车辆速度,车辆加速度,报警信号等)的综合评估软件平台,并支持二次开发;

3. 建立一套智能汽车ADAS功能的电磁辐射抗扰性能测试流程与规范;

4. 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其中以重点实验室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不少于3篇。

研究周期:24个月

资助经费:25万元

 

二、申报人条件及申报方式

1. 申报人条件

凡符合《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开放基金、自主基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对开放对象规定条件的人员均可申报。鼓励高等学校中青年研究人员申报。尚有开放基金课题在研的本次不再申报。

2. 申报方式

申请者须按规定格式认真撰写申请书,保证所有提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并于规定的截止时间之前向本实验室提交签字盖章后的《基金课题(开放基金、自主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电子文档(含签章页面的扫描件)和纸质原件一份。

3. 申报截止时间

2018年10月31日17:00时。以收到申请书电子邮件时间为准。

4. 资料下载

申请书和管理条例请在实验室网站“运行管理”栏目中下载。

地址:http://www.nvhskeylab.com/index.php?s=/Home/Article/lists/category/system.html

 

 

三、开放基金课题的评审与管理

对所有有效申请书实验室将按照《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开放基金、自主基金)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对获准资助的课题实验室会通知申请者本人并签署计划任务书。

 

四、联系方式

实验室邮箱:nvhskeylab@caeri.com.cn

申请书纸质原件请邮寄至:重庆市渝北区金渝大道9号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政楼407室),401122

联系人:袁张

 话:023-68651263 / 13436037539

                      

 

                                                                                                                                        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年9月10日